在香港,钢筋水泥的高楼间,谁能想到一铲下去,竟能把尘封数十年的战争记忆挖出来?近日,鲗鱼涌滨海街一处工地施工时,工人们在泥土中发现了一枚长约1.3米、直径0.5米的庞然大物,形状和体积都昭示着它的身份——这极有可能是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航空炸弹。消息传开,工地、周边商铺约300人被紧急疏散,交通部门迅速封路,警方和消防更是如临大敌,爆炸品处理课的专业人员立刻赶赴现场信德,展开拆弹行动。
那么,这样一枚“沉睡”数十年的炸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香港在二战期间,曾是战火交织之地。1941年12月,日本对香港发动猛烈进攻,英军与盟军奋力抵抗。短短18天,香港就陷落,进入漫长的三年零八个月日占时期。在这段激烈的攻防过程中,空袭成为常态。日军轰炸,盟军也曾为切断日军补给而进行空袭轰炸。数以千计的炸弹被倾泻在维多利亚港及周边地区,有的准确命中目标,但也有不少因落点偏移、未完全引爆,最终埋藏在地下,成为沉睡的“定时炸弹”。今天在工地挖出的这枚,正是历史阴影的一部分。
问题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炸弹还会不会爆炸?答案令人心惊:会!虽然炸弹外壳早已锈迹斑斑,但里面的炸药和引信结构依然可能保持部分活性。尤其是二战时期的炸弹多为高爆炸药,像TNT、RDX等,它们在没有外界触发的情况下,可以稳定存在几十年甚至更久。一旦受机械撞击、剧烈摩擦或遇高温,依旧可能发生爆炸。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德国柏林、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人在建筑施工中发现未爆弹。就在不久前,德国一枚二战炸弹在拆除过程中意外爆炸,造成数人伤亡。这说明,即便时间过去了七八十年,这些“战争遗孤”依然具备杀伤力。
展开剩余61%回到香港本案,警方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拆弹,说明专业处置体系相当成熟。爆炸品处理课(EOD)成员往往要在最危险的环境里与死亡赛跑,他们会先通过X光或其他探测设备确认炸弹内部结构,再决定是当场引爆还是拆除引信,最终将危险彻底解除。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经验与勇气的较量。对普通市民而言,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冷静听从指挥,远离现场,因为炸弹是否稳定信德,连专家在接手之前都无法完全断定。
那么,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工地里还能挖出炸弹?这其实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早年间,很多炸弹埋藏在荒地、农田或浅层泥土中。随着城市化推进,旧地被推平、开发、建楼,地下埋藏的危险品才逐渐暴露。香港作为二战的前线,炸弹遗留密度相对较高。近年来在九龙、港岛多地都有类似发现,几乎成了一种“历史常见病”。换句话说,每一次工地的意外发现,既是安全挑战,也是历史的提醒。
站在今天的视角看,这类新闻总会引发公众的复杂心情。一方面,我们感叹战争遗毒的顽固,几十年前的炮火,至今仍在影响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庆幸社会有足够成熟的应对机制,将风险降到最低。若把这枚炸弹看作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后考题”,那么每一次成功拆除,都是对和平意义的又一次诠释。
我个人认为,这类事件其实给了我们三点深刻的启示。第一,战争的影响从不会在硝烟散尽那一刻就结束,它会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甚至跨越几代人。第二,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历史,尤其是有战事遗留的地区,施工前做好探测与风险评估,才能避免更大的危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和平得来不易。今天的香港早已从战火废墟中走出,高楼林立,市井繁荣,而这份安稳背后,恰恰是无数代人用鲜血与努力换来的。
发布于:安徽省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