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明珠国际,四艘悬挂着中老缅泰四国国旗的执法艇正列阵巡航。
2024年12月的“守望—2024”联合演练中,两栖特战蛙人从艇上跃入水中,迅速打捞起模拟的涉案物品,这一幕被岸边百余位商船船员和当地民众看在眼里。
很难想象,十四年前这里还是毒贩横行的“死亡水域”,过往船只随时可能遭遇劫持和屠杀。
是什么让金三角的毒贩彻底收敛,不敢再对中国人下手?答案就藏在2011年那场震动中外的跨国行动里。
一场屠杀点燃的国家意志
展开剩余92%2011年10月5日清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传来密集枪声。“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中国商船被一群武装分子拦截。
13名中国船员被强行绑架、双手反绑,随后遭到残忍枪杀,尸体被抛入河中。
更令人发指的是,毒贩还在船上放置了毒品,企图将杀人惨案伪装成“缉毒枪战”。
这起惨案的主谋是金三角最大毒枭糯康。这个从坤沙残余武装中崛起的毒贩,早已把湄公河当成自家地盘。
2008年到2011年间,他的团伙针对中国船只实施了28起抢劫枪击,造成16人死亡、3人重伤。
他们向过往商船收取“保护费”,不交就开枪扫射;绑架中国船员勒索赎金,最多一次拿到830万美元;甚至敢枪杀缅甸缉毒警察,将尸体扔进河里示威。
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是因为糯康背后有当地势力撑腰,还与泰国个别军人相互勾结。惨案发生后,泰国警方竟宣称“中国船员贩毒拒捕被击毙”,试图混淆视听。
但中国政府没有让真相沉底,一支由公安部牵头的200余人专案组迅速成立,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搜集到关键证据。
通过DNA鉴定和弹道分析,证明船员是被近距离枪杀;找到被胁迫放置毒品的证人,彻底戳穿了栽赃谎言。
雷霆跨国行动
“必须将凶手绳之以法明珠国际,给遇难者和家属一个交代!”惨案发生后,我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
专案组横跨三国边境,在丛林密布的湄公河流域展开追捕。糯康团伙行踪诡秘,多次在军警包围前逃脱,甚至带着手下躲进深山老林。
转机出现在2012年4月。中方通过情报共享得知糯康藏匿在老挝波乔省的一个村庄,立即协调老挝军警展开突袭。
4月25日凌晨,当糯康还在睡梦中时,执法人员破门而入,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毒枭当场抓获。
为确保安全引渡,中方与老挝建立特别通道,仅用15天就完成所有法律程序,5月10日,糯康被押解回国,全程由武装力量护送。
2012年9月,昆明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法庭上,13名来自泰国、老挝的证人出庭作证,桑康、依莱等团伙骨干当庭指证糯康是主谋。
尽管糯康在二审时全盘翻供,声称自己不是团伙首领,但铁证如山。2013年3月1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糯康被依法执行死刑。
这是中国首次对境外毒枭行使管辖权,向全世界释放出明确信号:无论在哪里,伤害中国人都必将付出代价。
糯康的落网让整个金三角震动,他的团伙树倒猢狲散,4号人物翁蔑带着五六十人向缅甸当局投降。
这次跨国执法行动打破了“金三角毒贩无人能管”的神话,让当地势力明白,中国政府保护公民的决心不可动摇。
构建毒贩不敢越界的“安全网”
当然,斩草更要除根。我们意识到,单靠一次抓捕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2011年10月31日,中老缅泰四国在北京签署协议,决定开展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
当年12月10日,三发信号弹划破关累港的天空,四国执法艇编队鸣笛起航,中断两个多月的湄公河航运终于恢复。
这项被称为“平安航道”的联合机制,彻底改变了湄公河的治安格局。
四国执法部门每月派出船艇在金三角水域巡逻,平均每月巡航25天,江面见警率超过80%,重点时段更是达到100%。
遇到紧急情况,通过实时视频指挥系统能实现2分钟应急响应,商船遇到危险时,出示“四国报警卡”就能获得快速救援。
2024年12月的第148次联合巡逻中,第四代执法艇首次投入使用,配备的无人侦察艇和水面救生机器人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
同期举行的“守望—2024”演练中,四国执法人员演练了水上追捕、水下打捞、陆地清缴等科目,面对模拟的“武装贩毒船”,突击小组仅用10分钟就完成拦截和控制。
这样的实战演练已连续开展8年,让合作机制越来越成熟。
十四年来,联合巡逻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万余人次,航程超过4万公里,破获各类案件数万起。
曾经猖獗的劫持商船、绑架勒索案件基本绝迹,湄公河从“死亡水道”变回了真正的“黄金水道”。
当地船主说:“现在看到执法艇的灯光,就像看到了安全的灯塔。”
长效治根
要让毒贩彻底失去生存土壤,光靠打击还不够。金三角之所以成为“毒窝”,根本原因是当地农民依赖罂粟种植为生。
中国政府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在缅甸、老挝边境地区推广替代种植,让农民有了不种毒品也能生活的选择。
在缅老北部山区,一片片橡胶林和水稻田取代了过去的罂粟地。截至2023年,中方已投资16亿元实施270多个替代种植项目,总面积达1030余万亩。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当地农民收入提升40%,许多村寨盖起了新瓦房,孩子们能上学读书了。
清盛港从过去的毒品中转港,改建成旅游码头,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航运量比2011年翻了两番。与此同时,禁毒合作不断升级。
2023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合作30周年会议上,中国提出合成毒品治理倡议,设立预防教育、化学品管制等工作组,累计培训东南亚执法官员2308人次。
从2013年起,中国每年向联合国禁毒机构捐资100万美元,2024年更是增加到200万美元,专门用于次区域禁毒合作。
这些举措让禁毒从“被动打击”转向“主动防御”。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2023年联合国报告显示,缅甸罂粟种植面积有所反弹,取代阿富汗成为世界最大鸦片生产国。
这说明毒贩并未完全放弃,只是不敢再轻易针对中国人。正如“守望—2024”演练所展示的,四国执法合作还在不断深化,用科技和默契织密安全网。
安全的本质是国家能力的延伸
如今站在湄公河畔,看到的不仅是繁忙的商船和巡逻的执法艇,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延伸。
从2011年的应急行动到如今的常态化机制,中国用十四年时间重塑了金三角的规则。
毒贩不敢再对中国人下手,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撑腰。
这场改变始于湄公河惨案的血泪,成于跨国执法的决心,巩固于机制化合作的智慧。
136.93吨缴获的毒品、3.6万起破获的案件、1030万亩替代种植的农田,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执法人员的坚守。
他们中有人在巡逻时遭遇榴弹袭击,有人在抓捕中负伤,但没有一人退缩。
湄公河的变化告诉我们:安全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当13名船员的生命被残忍剥夺时,中国政府用行动证明,无论公民在世界哪个角落,国家都不会抛弃。
这种承诺化作巡逻艇的灯光,照亮了湄公河的夜晚;变成替代种植的橡胶林,结出了和平的果实;更成为毒贩心中的红线,让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就是如今金三角毒贩不敢伤害中国人的真正原因。
发布于:广东省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