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耐心资本作为长期投资资本,通过支持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活动,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区域间资本供给呈现失衡状态,东部地区依托市场化机制已形成一定的资本集聚效应,一些中西部地区则因政策协同不足、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面临资本短缺困境。构建适配区域资源禀赋的耐心资本体系,既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
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框架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耐心资本的内涵特征,如长期性、风险容忍度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领域。在区域层面,学者们关注到资本流动的地理异质性,指出资源禀赋、政策环境与市场成熟度是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核心因素。但研究多局限于宏观描述,缺乏对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尤其对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跨区域资源整合路径的探讨不足。
区域耐心资本体系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内,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与生态协同,整合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多方资源,形成以长期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资本供给运行网络。其核心在于将分散的短期资本转化为结构化长期资本,服务区域创新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一般来讲,区域通常限定以行政区划或经济功能区为边界,如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强调国内外资本在区域内的集聚与流动。投资周期通常覆盖5到10年的技术研发周期和3到5年的产业化全周期,并适合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
区域耐心资本体系架构与核心要素包括政策引导层、资金供给层、资本运作层和服务支撑层四个方面。其中,政策引导层主要涉及制度设计与考核机制,需要利用差异化监管、相关优惠及风险防范等政策,降低长期资本成本;还包括改革国资基金考核标准,延长评估周期至5到10年,允许失败率容忍度,弱化短期收益考核等内容。资金供给层则有政府引导基金和长期资金池等方式,通过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早期或小型硬科技项目,需要整合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长期资金来源。资本运作层涉及全周期覆盖和专业化管理,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设计不同工具,建立“投研—风控—退出”闭环,利用数字化系统提升决策效率。服务支撑层则涉及专业机构和数据平台,可设立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提供“融资+孵化”服务,并构建区域相关数据系统,实现技术评估、融资对接等数字化服务支持。
由此,区域耐心资本体系有长期性与风险容忍性、区域适配性和生态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其中,长期性与风险容忍性是指体系关注区域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容忍项目失败率,资金来源以长期资本为主,避免短期投机行为。区域适配性包括产业匹配和政策协同,即能够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整合与创新有关的区域政策工具,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和资本模式升级。生态协同性涉及在投资过程中,形成区域协同效应,共同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区域耐心资本体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发展与整体经济环境、政策支持和市场参与者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为资本注入长期动能,但制度障碍、区域失衡与风险积聚仍需系统性破解,区域耐心资本发展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发展机遇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耐心资本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和价值创造。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耐心资本发展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鼓励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闪电策略,为区域耐心资本提供政策顶层支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耐心资本”与“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长期布局。这标志着相关政策建设已逐步进入实操落地阶段。
2、市场需求结构性升级。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市场需求正从资金供给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导向,为区域耐心资本体系发展带来硬科技长周期布局、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等机会。硬科技与未来产业需求将会增长,开启投资窗口期,而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亟须长期资本支持。同时资本退出路径正在重构,当前IPO退出占比持续下降,并购市场成为重要退出渠道,促进了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的技术迭代。此外,产业转型需求方面,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需耐心资本提供转型资金,完善风险定价有助于产生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
3、技术赋能加速资本流动。技术赋能正推动区域耐心资本体系向智能化、网络化和生态化演进。依托数字基础设施筑基、金融科技工具创新和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资本流动效率将会提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动能。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智能决策工具和生态协同平台等创新手段,有利于加速资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优化配置。数字基础设施构建资本流动“高速公路”、区块链技术相关应用和人工智能(AI)算法优化投资决策,都会有助于提升耐心资本配置能力。加之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环保等领域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对耐心资本布局的吸引力也在增强。
4、区域协同效应显现。区域耐心资本发展正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作战,通过制度创新、要素流动和利益共享机制,逐步推动其跨区域发展。例如,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推动联合设立科技创新共同体基金,通过构建基础研究基金与产业转化基金的双层架构,以强化上海张江和合肥科学岛等创新策源地与苏浙制造基地的深度联动,促进跨区域基金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则推动建立监管沙盒机制,允许港澳风投机构参与内地硬科技投资。在此基础上,一些区域还尝试引入国际资本,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国内科创企业。
(二)面临挑战
1、制度待完善。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制度障碍主要体现在考核机制、退出渠道、政策协同、容错免责、风险防范及法律保障等方面。其中,多数国资基金考核周期仍为3到5年,与科技创新周期错配,存在短期化考核压力。也仅有少数地方政府将就业带动、碳排放降低等纳入考核,多数地方仍以财务回报为核心,同时退出机制不畅仍制约资本循环,并购重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等渠道尚未成熟,导致资本流动性不足。一些城市群内部还存在税收分成、数据共享等障碍,跨区域联合基金实际到位资金不足。
2、区域未平衡。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区域失衡问题集中表现为资本要素在空间配置上的非均衡性,东西部资源错配与协同不足差距明显。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集聚全国一半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且优质项目向东部集聚,形成一定的“马太效应”。其中,2024年深圳公募基金数量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比已达到约四分之一。东部已建立跨区域风险补偿基金,但西部对财政兜底的依赖仍然较高。而且北京中关村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科技金融人才密度更是远远大于西部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区域资本运作能力分化。
3、生态有短板。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生态短板主要为制度供给、市场机制与创新要素的协同失效,在专业机构能力与场景开放维度呈现区域分化态势。例如,部分部门和层面的政策在支持耐心资本发展上缺乏系统的协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影响了耐心资本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效率,进而抑制了市场机制在引导资本配置到创新领域的作用发挥。创新要素如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缺乏有效的区域流动和整合渠道,中西部市场化普通合伙人(GP)相比东部同行缺乏专业化投后管理能力,导致双方硬科技项目估值偏差率较高。
区域耐心资本体系发展推进方式
当前大部分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发展处于模式分化与市场机制培育阶段,需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创新、生态协同与专业化运作,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及政策导向,形成相对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一)主体推动型
主体推动型发展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驱动力。政府完善制度供给,以政策顶层设计和国有资本引导为核心,重构资本流动逻辑,建设长期资本生态,发挥政策稳定性与资源整合能力优势。在基础研究、公共产品供给等领域如芯片、新能源,政府需主导长期投入,避免短期逐利行为,但应注意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可通过顶层设计为耐心资本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整合财政资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形成规模效应;还可通过中央与地方协同政策,定向支持重点领域,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国资基金也可利用母基金参股直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适宜区域主要是政策支持型区域、地方国企实力雄厚的区域以及经济转型压力较大地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侧重以市场机制和专业化分工为核心,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本与创新的深度耦合,利用市场化机制配置长期资本,依托专业化机构与创新生态,形成灵活高效的资本循环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动态平衡。适宜区域主要是强主体的区域,如金融中心或创新高地所在区域、市场体系完善区域和部分政策开放先行区。
(二)区域间协同型
区域间协同模式是区域耐心资本突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路径,主要是通过制度设计打破区域利益藩篱,构建“优势互补、梯度分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跨区域合作生态,依赖于政策协同、金融工具创新、跨域资源整合、人才流动便利化及风险防控体系的深度构建。打破行政壁垒,运行跨区域资本流动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与功能互补,主要是构建“强节点+密网络”的区域经济地理,将地理相邻优势转化为价值链协同优势。如,长江经济带通过跨区域产业基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时空接力。
这类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空间重构、利益共享和动态平衡。可以资本为纽带连接经济相关地区,形成梯度分工;利用相关机制,降低跨区域合作摩擦;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资本引导实现区域间资源再分配。通过精准匹配区域特质与协同模式,耐心资本发展可突破行政边界,实现“1+1>2”的增值效应。适宜区域包括以下几类,一类是跨区域经济带,如京津冀和粤港澳等需协同发展的城市群。一类是发展潜力区如中西部资源型城市,需通过资本输入激活内生动力。其他还有资源互补、产业链协同、生态功能区与经济区等类型,尤其适合要素互补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
(三)特色产业主导型
特色产业主导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区域独特资源或产业基础为锚点,通过耐心资本的长周期支持实现价值转化,主要聚焦垂直领域与场景深耕。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文旅资源和现代农业等,通过资本与产业链深度绑定,推动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延伸。主要在于将资本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形成“资本—产业—生态”闭环。例如,贵州大数据产业基金通过前期基建投入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产生超额回报。
这类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产业聚焦、价值共创和风险对冲。需瞄准区域优势产业,形成专业化投资生态。资本与产业、研发主体如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协同,共享技术溢出和产业链增值。通过分散投资等方式降低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可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绘制技术路线图,定向投资“卡脖子”环节。对于政府开放应用场景,应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形成正向循环。通过精准匹配区域特质与资本模式,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可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适宜区域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型区域和文化IP型区域。
总之闪电策略,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发展需以制度创新破除障碍、以生态协同放大效能、以技术赋能提升效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系统性重构、拓展国际合作,推动区域耐心资本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